從 1.85 億上漲到 5.18 億的“一紙 訴狀”環亙在動力電池老大和老三之 間,“狙擊”中創新航背后,行業內卷 不斷加劇。?
隨著中創新航的上市申請獲得證 監會的正式批復,今年以來,香港最 大規模 IPO 迎來倒計時。作為動力 電池后續梯隊的生力軍,中創新航的 上市無疑將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競爭 氛圍。?
與此同時,寧德時代正在應對各 方合圍,曾經高不可攀的江湖地位也 正隨著比亞迪、中創新航等企業的快 速發展而面臨削弱。?
得意與失意?
寧德時代的一紙訴狀將動力電池 領域的“內卷”搬上了臺面。?
根據近期消息顯示,寧德時代對 外確認,已向法院申請提升專利侵權 訴訟中向中創新航的索賠金額。寧德 時代此前索賠 1.85 億元,現在索賠 5.18 億元。?
索賠額提升近 3 倍究竟為何?不妨 看一下二者的業績變化及市占率變化。?
2021 年 寧 德 時 代 營 業 收 入 為 1303.56 億元,增長率達到 159.06% ;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159.31 億元,增長率達到 185.34% ;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 損益的凈利潤為 134.42 億元,增長率 達 215.20%。?
反觀中創新航,根據其招股說 明書顯示,公司總收入由 2019 年的 17.34 億元增至 2021 年的 68.17 億元, 復合年增長率為 98.3% ;同期中創新 航分別虧損 1.56 億元、虧損 0.18 億元、 盈利 1.12 億元。?
可以說,2021 年,二者都收獲了 優異表現。然而來到 2022 年,二者的 走勢出現了變化。這或許也是間隙進 一步擴大的根源所在。?
根據寧德時代披露 2022 年 一 季 報 顯 示, 公 司 實現營收 486.78 億元, 同比增長 153.97% ;實現 凈利潤 14.93 億元,同比 下降 23.62% ;實現扣非 凈利潤 9.77 億元,同比下 降 41.57%。寧德時代上演 了“業績暴雷”。?
由于疫情對汽車生產 產生的負面影響,來到 4 月,寧德時代的裝機市占率 出現了大幅下滑。盡管今年 1-4 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排行榜中, 寧德時代以 30.59GWh 的裝車量繼續 占據榜首,市占率達到 47.39%。比 亞迪、中創新航跟隨其后,裝車量分 別為 14.68GWh、5.09GWh,市占率 分別為 22.75% 及 7.89% ;但是單看 4 月的數據,寧德時代的市占率驟降至 38.28%,僅僅領先比亞迪 6.1個百分點。 而中創新航則收獲了 6.79% 的市占率。 全球市場中,中創新航一季度的全球 動力電池裝車量達到 4.2GWh,同比增長 208.7% ;市場占有率從去年同期 的 2.8% 提升至 4.4%。
?一面是業績受累、裝機量驟減, 另一邊卻是 IPO 倒計時、國際國內市 場雙豐收。矛盾進一步加劇自然成為 情理之中的事情。?
為何相同的市場下,二者演繹了 大相徑庭的經營表現?車企的心思變 化顯然左右了動力電池市場的格局 之變。狡兔三窟,沒有車企 愿意在新能源賽道將動力 電池如此重要的核心供應 全心全意押注在一家企業 身上。曾與寧德時代“紅臉” 的廣汽埃安,近年來發展得 風生水起,而廣汽埃安的動力 電池供應主要就是依靠中 創新航。車企的下場聯姻 無疑成為攪局動力電池的 “始作俑者”。?
除此之外,與廣汽埃安 + 中創新航類似的組合還有國軒 高科 + 大眾、孚能科技 + 奔馳等。新 能源汽車的增長仍然高速,但車企的 戒心卻令寧德時代的原有市場空間日 漸增加。?
不過隨著疫情的逐漸緩解,寧德 時代強勢的地位重新提升。根據數據 統計顯示,2022 年 1-6 月,寧德時代 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仍然穩居行業龍 頭位置,達 52.5GWh,占比 47.67% ; 比 亞 迪 次 之, 達 23.78GWh, 占 比 21.59% ;中創新航第三,裝車量為8.35GWh,占比 7.58%。如今寧德時 代半年報發布在即,無論成績如何,“老 大”優勢依然在握,但壓力也在持續 攀升。?
中創新航低調應對?
大軍出發、糧草先行?;菁爱a業 的糧草無疑就是資金。增資擴產的幅 度正成為丈量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 標尺。?
近年來,隨著比亞迪的江湖地位 快速攀升,其資本運作的心思也在不 斷擴展。除了芯片業務分拆,其電池 業務也已經為分拆上市做好準備。?
按照比亞迪掌舵人王傳福提出的 目標,比亞迪計劃在 2022 年底前將旗 下電池業務拆分獨立上市,以籌集資 金進行發展。盡管對于電池業務上市 時間的敲定仍未披露。但自給自足的 比亞迪電池已經開放懷抱。?
2021 年,比亞迪就曾與中國一汽、 長春市政府共同簽署了新能源動力電 池項目投資合作協議。紅旗汽車品牌 率先成為比亞迪電池外供的重要合作伙伴。比亞迪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 理李云飛表示 :“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車 品牌,都在和我們探討基于刀片電池 技術的合作方案?!?
將視線投歸中創新航,對 于此次寧德時代的高調 起訴,調高賠償金額等 做法,中創新航的回應 卻非常低調。究其原因, 中創新航目前正處于敲開 港交所大門的上市沖刺倒 計時的靜默期中。
根據公開資料顯示, 中創新航首次募股計劃籌 集資金高達 15 億美元 ( 約合 95 億元人民幣 ),如果成功過會, 這將是 2022 年以來港交所最大規模的 IPO。目前,中創新航是唯一未上市的 頭部電池企業,其估值高達 630 億元。?
由此可見,寧德時代提高訴訟額 的一大指向或許也是“狙擊”中創新 航上市。畢竟若中創新航成功上市, 將收獲資本羽翼。疊加中創新航在中 國第三方動力電池企業中排名第二、在全球動力電池企業中排名第七的地 位,寧德時代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。?
根據證券時報統計,各大二線廠 商摩拳擦掌開展產能競賽,多家 公司上調產能規劃。以蜂巢能 源為例,2021 年三次調 整產能目標,從上半年 的 200GWh, 到 9 月 初的 320GWh,再到 12 月初的 600GWh,達最初目 標的 3 倍 ;中創新航去年 底提高產能計劃,調整后 2025 年動力電池目標產能 500GWh,2030 年預計產 能達 1TWh ;國軒高科 2025 產能規劃也由此前的 100GWh 調 整到 300GWh ;另外,孚能科技 2025 年的目標產能為 120GWh ;據不完全 統計,億緯鋰能、欣旺達已公布的在 建及規劃產能達 300GWh、145GWh。?
在這一大批擴產的背后,動力電 池第二梯隊勢必掀起一輪跑馬圈地, 而支撐這些產能的無疑是源源不斷的 資金。